中國重工試水軍工證券化背后
2013-09-29 08:05:23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市場巨大,差距巨大
未來,中國重工等企業會面對一個巨大的市場,已是不爭的事實。
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中國國防支出4179億元,2009年為4951億元,2010年為5176億元,2011年為5830億元,2012年為6506億元,2013年預算支出為7202億元,每年的增幅均在兩位數以上。
“由于陸軍力量的增長空間有限,因此海軍的軍費增長應比國防支出增幅高,其中負責海洋安全和航路安全的海軍增幅最大,應該能翻一番。”上述軍工行業分析師認為。
然而,與全球最大武器制造商們相比,中國重工還顯得太“弱小”,如何滿足這個市場的旺盛需求將是它最先面臨的考驗。很多軍工行業專家都認為,中國重工必須通過上市的過程轉變機制,使自己更具市場競爭力。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數據顯示,世界排名前10位的武器制造商總銷售額為2335.4億美元,占前100家最大武器制造商銷售總額的50%。
其中,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排名第一位,2011年該公司武器和軍事服務銷售額達到362.7億美元;第二位是美國波音公司,銷售額318.3億美元;第三位的是英國航空航天系統公司,銷售額291.5億美元;第四位是美國通用動力公司,銷售額237.6億美元;第五位是美國雷神公司,銷售額224.7億美元;第六位是美國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銷售額213.9億美元;第七位是歐洲航空防務和航天公司,銷售額163.9億美元;第八位是意大利機械工業投資公司,銷售額145.6億美元;第九位是美國三級通信公司,銷售額125.2億美元;第十位是美國聯合技術公司,銷售額116.4億美元。
王天一坦言,與全球十大相比,“即便將中國現有的十大軍工集團銷售總額加在一起,也不及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一家”。
更令人觀望的是,由于長期受到固有機制的束縛,目前中國軍工企業在創新能力和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上遭到很多采訪對象質疑。
據上述軍工行業分析師介紹,目前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等美國公司均已成為覆蓋海陸空天等多領域的武器制造商——這種“全覆蓋”不但可以更貼近客戶,及時了解對方需求的變化,更可以通過對多領域信息的全面了解掌握,在與潛在對手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然而,“我們的十大軍企卻還是單個企業壟斷一個兵種,中航工業只負責空軍、中國重工只負責海軍、兵器工業集團負責陸軍等。”上述分析師認為:“這種模式,企業只會根據軍隊的訂單安排生產,對于技術創新、市場變化的主動競爭意識完全沒有興趣。”
通過此次資產注入,他期望中國重工可以實現股權激勵等一系列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只有讓管理層和專業技術人員煥發出激情,中國重工才能滿足中國海洋權益保護的需求。
“中國重工在民船領域還是很有競爭意識的,因此它們在軍品領域推行改革,阻力應該比其他軍企要小很多。”他說。